運動消耗多少熱量很難計算。計算的原形是牛頓力學原理,功=能量=熱量消耗=1/2(質量*速度平方),人體運動時改變速度、位置、高度的功,的確不脫牛頓運動定律,但這些功大約只佔人體該項運動熱量消耗的20~25%,其它包含人體肌肉產熱和保持恆溫(和汽車散熱很像吧),肌肉間接做功如心跳、抬腿或保持軀幹穩定等(所以有沒有訓練會差很多),新陳代謝作用(把脂肪或肝醣轉化為ATP),其它如內分泌(這還與心情有關係)、環境溫溼度、水與食物補給(運動超過一小時會需要)等,都有關係。
目前分類:健康 (21)
- Jan 16 Sat 2016 17:33
運動消耗多少熱量,很難計算。
- Jan 11 Mon 2016 17:26
不要執著食物熱量表
新陳代謝是生物體內化學反應的總稱,包含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。同化是把外界環境獲取的營養物質變成自身組織或可用的能量,但就像段譽的吸星大法一樣,外來的營養自己未必能完全化為己有,有些人怕辛辣刺激、有些人怕生冷、有些人容易漲氣不適,所以每一個人同化能力不同,100公克食物下肚能利用的熱量不會完全相同。未消化吸收的部份並不是變為脂肪,它會伴隨其它經異化作用,就是新陳代謝中分解原屬於自體但不再需要的物質,一併排出體外。
- Jan 09 Sat 2016 15:38
按摩或振動的被動減肥,有用嗎?
先說減肥效果,站在公車或捷運上算肌力訓練嗎?比坐著要好,隨著車廂搖晃,與平衡有關的核心肌群的確需要做等長收縮,站在被動式健身設備上震來震去,同理也能做核心肌群用力,但強度太低了,一般人只會在當下因為肌肉,用力增加“乘車”的活動強度,對肌力或肌耐力的增加都沒有幫助,所以也不會有肌力訓練後增加基礎代謝的效果。
- Oct 08 Thu 2015 11:05
大腦消耗熱量佔基礎代謝的20%,那勞心上班族為什麼瘦不下來?
有研究說,大腦每分鐘消耗0.1大卡,思考中的大腦每分鐘消耗1~1.5大卡,雖然重量僅佔體重的2%,但耗能和肌肉差不多,約佔20%,那何必一定要去健身房,多動腦,特別是坐辦公桌的上班族,應該會瘦才對,但坐辦公桌的經常不是過重就是體脂過高,這好像說不通啊!
常用腦的人應該都有這個經驗,寫報告、討論事情、準備考試,都很容易餓,不吃點東西實在難過,先是翻箱倒櫃的找,再來就下樓便利商店覓食,如果開完會桌上有塊蛋糕,天啊!心情立刻好了起來。所以大腦耗能應該是有道理的,但這點好像就和運動不一樣,運動時不會想吃東西,運動完會想犒賞自己,但幸福感不用依靠食物,光是腦內啡就令人愉悅了。但只是因為用腦會刺激食慾嗎?相當忌口或找不到食物的也一樣胖,又怎麼說?
- Sep 30 Wed 2015 21:07
連MIT"台灣誌"最高人氣的藍教官都說走就走,你確定自己是健康安全的嗎?
今年夏天有跑一個石碇馬拉松,很多跑友都戲稱這是"死定"馬拉松,路線超陡、六月天氣又超熱,狼狽回家後講給老媽聽,讓我們母子倆起了難得的衝突,"不要再這樣跑了啦!你以為自己還年輕嗎?",我又急又氣的說"我就是為了不想拖累別人,所以格外注意身體";上禮拜藍教官的猝逝又讓我們談到這個話題,我跟媽保證"我不會勉強自己"。但我要怎麼履行這個承諾。
跑步時會擔心自己的身體嗎?不是不會,但擔心它撐不下去比擔心它被傷害更多。抽筋跑不動怎麼辦?又反胃怎麼辦?腳底又痛了怎麼辦?因為身體狀況跑不完,以後如何在江湖上立足,麻煩一定得爭氣跑完啊。這時候身體跟我反應什麼大概都沒用,因為我想著向"別人"證明什麼,而不是想對"自己"更好,所以老媽的擔心有理。
- Sep 10 Thu 2015 20:32
膝蓋退化、五十肩,關節要服老嗎?
據統計,現代人關節平均年限50年,意思是人過50,罹患關節炎的人數明顯升高,60歲的成年人,1/2手指有關節炎,1/4膝關節退化。任何資料都可以統計,但所謂平均年限50年,畢竟60歲以上有3/4的人膝關節良好,不同於汽車開不過20年,膝關節的使用年限與使用習慣差異很大。
有印象保健室的人體骨架嗎?除了有點恐怖,但柔軟度相當好,關節想怎麼動隨便你,但動起來一定會硬碰硬的磨損,有了肌肉就不一樣,關節更穩定,不會太鬆或角度偏移磨傷,這是好事,但缺點就是柔軟度變差了,肌肉太硬太緊,才是柔軟度不佳的原因(不是什麼筋太硬哦!肌腱可能太短,韌帶可能拉傷,沒有筋太硬這回事)。
- Sep 01 Tue 2015 20:47
希望平均餘命再多一點,希望體重再輕一點,對嗎?
這個題目當然有陷阱,先看後半段,減重未必減肥,所以只是體重減輕,體脂沒變甚至更高,那還不如不減。前半段也一樣,如果平均餘命延長了,但增加的不是行動自如的歲月,而是增加了臥床插管的歲月,這應該沒人笑得出來吧!
最新(2013年)統計,台灣男性平均壽命76.4歲女性82.4歲,臨終前疾病纏身男性8年女性10年,看來延長的原因不是健康狀況改善使疾病延後發生,而是醫療進步使死亡延後到來,這比體脂肪還恐怖;疾病纏身當然不直接等於臥床,但那幾年病患本人、照顧者、親人,想必都不好過,許多人都有親身經歷,沒有的話也看過身邊同事遭此磨難。有解嗎?我覺得芬蘭的作法很值得參考。
- Aug 11 Tue 2015 21:23
有長壽基因嗎?
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董事長因公赴美突然辭世,享壽92歲,大家都說他有長壽基因,若非因公務操勞長途飛行,應可更長壽。真的有長壽基因嗎?還不快找出來幫我換上。
基因對人的影晌很大,身高,65%決定於遺傳,智商,40%~80%決定於遺傳,壽命也有,但效果不如想像的大。同時間出生的人,死亡時間的差異均值為19年,同卵雙胞胎則為14年。
- Aug 09 Sun 2015 20:04
無災無難可以活多久?80歲?120歲?150歲?
最新的內政部估計,平均餘命女性83歲男性77歲,所以80歲算低標沒問題;如果10大死因的癌症、心臟、血管、代謝疾病有重大醫療突破可以活多久?大概只能增加6年,90歲算均標。那120歲呢?目前就有很多這樣高壽的人瑞呀?或則不該超過目前的上限嗎?150歲不算貪心吧?我還沒奢望香格里拉的高壽吔。
120歲以上的傳說很多,但真通過金氏記錄認證的前十名人瑞,只有第一名的法國女性122歲,另外9位(也是女性)都不到120歲。但印象中有古巴的、喬治亞共和國的、馬來西亞的,都超過130歲,新聞也都有報。還有被發掘過的香格里拉,喜馬拉雅山、高加索山、安地斯山,在這些山中無甲子的人間仙境,150歲好像都很正常;120歲應該可以輕鬆超過吧。歐洲記錄最完備的國家是瑞典,1850年以後才有完整出生記錄,美國1940年才開始要求出生登記,對現代化較晚的國家級人瑞記錄,實在值得懷疑,更不用說偏遠山區,有些少數民族連曆法都不一樣,佛教的口傳歷史不也動輒萬萬年記嗎?面對現實的基因上限,就是120歲。
- Jul 22 Wed 2015 20:19
酸痛是鍜練成果還是運動傷害
一直有一個運動觀念是“要有感覺”,運動後沒有酸痛還會自嘲沒鍜練到,更激烈的還說“打斷手骨反倒勇"。每一次的酸痛都有刺激肌肉或柔軟度的進步嗎,或者無形中累積了不可逆的傷害,縮短從事這項運動的壽命。
身體密碼還很難解,不論運動或減肥都一樣,同一套方式每個人的效果就是不一樣,但至少酸痛的地方不是你想鍛練的部位,大多就是運動傷害了;該用的肌肉受不了改由其它部位肌肉接手,附帶的其它關節也會有不正常的施力,撐愈久傷害愈大。還記得上一次腳踝扭傷,後來幾天是腳底或小腿痛嗎?腳踝無法用力由小腿接手"代償",所以後來痛的是小腿。
- Jul 20 Mon 2015 20:45
為什麼要終身體適能管理
依目前的醫療技術,若排除意外傷害,每個人的預期壽命不會差太多,都接近80歲。不要懷疑,包含抽煙、高熱量飲食等,大家的預期壽命有差也在5歲以內。這是好消息,但壞消息是,不好的體適能(通常與不良生活習慣脫不了關係),會有更長的臥床時間;這時想到要活到80歲,就不見得太開心了。
老化的原因有很多理論,一種是常聽到的自由基造成生物老化,所以為抗氧化食物提供了許多追隨者,另一種是細胞再生的自然缺陷,它的比喻很有趣,看過影印機吧,印50次以後會比原稿糊很多,所以皮膚有斑器官有癌。目前科技還無法違背基因寫下的老化和壽命密碼,人類的可期待壽命為120歲,預期壽命接近80歲,除非你到院時醫生用盡各種方式也束手無策,否則仍能躺在床上活到預期壽命,一不小心還會因為無憂無慮活得更久,要死真的也不太容易。
- Jul 14 Tue 2015 20:21
居家照護機器人,可否侵犯年長者隱私
新光保全6S不讓日本軟銀的Pepper專美於前,預計年底上市,功能包括監看家中環境和人員情形,還有一氧化碳監測、用藥提醒和對話功能。服務對象應該是家中長輩,但決定要不要買或買那一台是誰決定?是你?還是你父母?
以6S目前的功能來看,如果有人特意買來送我,我大概不會太高興;你打算三不五時看我在幹啥,還怕我不吃藥、在家玩火、自言自語?我愛幹什麼幹什麼,要你來管。不論6S還是Pepper,甚至全民公敵中照護用的超人工智慧機器人,只要帶有“監督”的意味,都應該不會是長輩自己想買;但又不容否認,年長者有些狀況得“被管”,該吃藥不吃,不能吃的亂吃,甚至被淪為詐騙集團的羔羊,但我們干涉他們生活的界線倒底在那裡?
- Jul 13 Mon 2015 20:53
有力又有檔頭就夠了嗎?還要有柔軟度
很多人,尤其男人,都認為有力又有檔頭就是勇;換做體適能指標就是肌力適力強(有力),及心肺功能佳(有檔頭),對於柔軟度就笑笑吧!光這個名詞就夠娘的,怎麼會想去練它。
什麼是柔軟度,指的是關節的最大可活動範圍,與身體適應環境的能力(體適能)有什麼關係?生活上彎腰撿東西,甚至老年人穿脫衣褲,基本柔軟度沒有行嗎?步伐跨不遠,腳掌划水太少,這則是運動所需的體適能。我自己的親身經歷是騎腳踏車,昨天參加不厭五分自行車活動,全長81公里高低差1600公尺,騎完腳是還好,倒是肩頸痠到隔天,骨盆及下背柔軟度不足,彎屈著背只好聳著肩,聳著肩脖子只好不自然的上舉,不是肌力不足,是柔軟度不足。而且不只運動傷害,柔軟度不足的人遇到意外時,受傷的機會也會比較大。
- Jul 08 Wed 2015 19:21
運動前暖身和運動後伸展,一定要做嗎?
從小學上體育課開始就知道運動前暖身,但沒認真過,甚至覺得是體育老師在混,先讓班長帶大家做做操跑跑步,自己在旁邊白賺了20分鐘。運動後伸展,在學校沒聽過,後來參加跑步才知道好像有那麼回事。
大家一定都對先上升,中段穩定,最末降至與起點等高的曲線很熟悉,像是常態曲線或生命週期曲線都是典型,人的身體由活動到"運動"的歷程也一樣。先上升,讓會動到的肌肉先加溫,關節液像機油一樣塗佈潤滑,心肺也逐漸換檔到高速,這就是暖身,沒暖身會怎樣,就像開公司的公務車一樣,不到5年就一堆怪聲;立刻跑步、打球、游泳,只要短時間內會讓心跳或肌肉有不同一般生活的運作,暖身都是必要的。
- Jun 30 Tue 2015 13:51
主計處說大家退休規劃不明確,蘋果說會有很多苦老族,決定權在自己手裡
主計處今天公佈了“中高齡工作歷程調查統計”,45到64歲的中高齡工作者中(我已經是了,哭),66.92%已有退休規劃,民國100年時為70%,97年時為73%,簡單說就是大家愈來愈不敢想退休的事;同一調查中,預計退休年齡,今年(103年的調查)為62.48歲,100年時為61.82歲,97年時為61.65歲,簡單說就是預計退休年齡變高了。這些都包含了早早退休的軍公教哦,如果專以私人企業工作者調查,應該更少人敢想,同時希望更高齡退休。
退休後是否幸福,愈難回答就愈難規劃,何時退休呢?看看前後左右,講不准,但愈來愈難早退休了。
- Jun 18 Thu 2015 16:36
星座不完全是搭訕的工具,這是有根據的
最早在1930年代,耶魯大學地理學家 Ellsworth Huntington,整理歸納名人傳記大辭典,一萬零八百九十個名人,發現名人高度集中在六月誕生(雙子或巨蟹),而且都在滿69歲前二個月過世,另一群集中在二月誕生(水瓶或雙魚),這一群多在70歲生日前一個月過世。所以出生月份會造成個人特質的差異,它的意義不儘說星座也有其可信度,也以科學的方法證明出生時的基因不是決定人生老病死的唯一因素。
其它有關基因的事證也可以反向證明,一對雙胞胎有一樣的基因,如果一個活在赤道另一個長在溫帶,赤道長大的罹患皮膚癌的機會高很多,所以的確不完全由基因決定。追蹤後還發現的是,這項改變也改變了後續遺傳的基因,長在赤道的後代,也比長在溫帶的同卵兄弟的後代,更容易罹患皮膚癌。擴大這些證據得到的假設是,出生的月份、生長環境,都會改變你的基因,所以基因不用等高深的生化技術,個人也可以做些有限度的控制。
- Jun 08 Mon 2015 15:55
現代人最長壽,但為何要向古代人學養生。
公園有練功的,健身房有不自然扭轉身體的,吃東西有參考五色五味的,如果這些方法都有效,古人應該更長壽啊?那到底為何現代人是最長壽的世代,古人的養身智慧可信嗎?我認為二件事並沒有衝突,現代人長壽但未必會養身,古人有養身之道但大部份的人做不到。
一直到近代西元1900年,全球人口的平均壽命是30歲,今天則是65歲,美國則是77歲,所以長壽的秘訣不是太極拳或生活作息,而是生對時代最好也生對地點。中國有最重孝道的儒家文化,父母有病多半要親侍湯藥,但自古以來請假回家的原因,多半是守喪三年,而不是侍親三年,這應該也反應了中國古代的死亡,與西方通行的情節類似,"全身發燙的靈魂痛苦地發出囈語,最後在呼吸微弱中死去",死亡總是悄悄的迅速把生命帶走,來不及侍疾,能做的就是服喪了,如果幸運病癒,那就隆重謝神了。
- Jun 04 Thu 2015 15:30
長照法通過,很好!但我到時候可以選擇死亡嗎?
長照法果然即使爭論不休,但沒有意外的通過了,是否政策急就章財源沒想清楚,不知道,但對於現有70多萬需要長照的家庭,或未來都可能需要長照的你我,仍是一個好消息。但真有需要讓人幫我洗澡換尿袋的時候,我可以選擇死亡嗎?
長照法保障對象,簡單說就是失能六個月以上,可以選擇住進安養中心或找看護來家中幫忙照顧,我相信對很多家庭或個人都可以少了負擔或恐懼。可是如果失能不是短暫的,未來恢復機會渺茫,每天維持一口氣在,真的是我要的嗎?或讓我心愛的人被我這口氣綁著,讓她醒著卻透不過氣來?我忍心嗎?死亡是否才是慈悲?
- Jun 02 Tue 2015 11:55
之前的老闆說我變瘦了,沒有新方法,是新習慣。
剛換了FB的大頭照,之前的副總讚說我瘦了,用的方法很簡單,不一樣的是這次真把它當成了習慣;記得也是這位副總曾花了好大的功夫告訴我們,習慣改變才會改變形象,形象改變才會改變人生,所以好巧,這次算是善用了前老闆的教誨。
有好幾次覺得自己胖了,也參考過各種方法想讓自己瘦下來,但只有這次比較明顯也持久,而且覺得自己口味和習慣也變得有些不一樣了,前後大概花了三個月的時間。與以前不同的是,一定吃早餐,晚上8點前吃完,晚餐沒有澱粉,8點後沒有宵夜;方法一點都不厲害,但若養成習慣就很厲害。
- May 29 Fri 2015 17:10
剛吃飽我現在不能跑,還沒吃現在跑不動。啊你是要跑不跑。
什麼時候跑比較適合,吃完飯跑不會對胃不好嗎?空腹跑不會血糖過低傷身體嗎?
如果你坐時光機問六千年前的老祖宗,什麼時候跑,他一定覺得你很奇怪,這不就像什麼時候可以站起來,或什麼時候才能躺下一樣嗎?老虎來了我就趕快跑,看到一隻顛顛倒倒的鹿我也一定馬上追。另外有跑過半馬以上的人也一定知道,大約每2.5公里就有補給站,有香蕉、餅乾,我還參加過一場在南方澳辦的海鮮馬,補給站還有燒賣、蝦捲。所以上半個問題簡單說,要邊跑邊吃都行,但要跑就別吃太撐,跑著跑著反嘔的感覺是不太好受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