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一直有一個運動觀念是“要有感覺”,運動後沒有酸痛還會自嘲沒鍜練到,更激烈的還說“打斷手骨反倒勇"。每一次的酸痛都有刺激肌肉或柔軟度的進步嗎,或者無形中累積了不可逆的傷害,縮短從事這項運動的壽命。
身體密碼還很難解,不論運動或減肥都一樣,同一套方式每個人的效果就是不一樣,但至少酸痛的地方不是你想鍛練的部位,大多就是運動傷害了;該用的肌肉受不了改由其它部位肌肉接手,附帶的其它關節也會有不正常的施力,撐愈久傷害愈大。還記得上一次腳踝扭傷,後來幾天是腳底或小腿痛嗎?腳踝無法用力由小腿接手"代償",所以後來痛的是小腿。
代償作用很常見,例如盲人有更敏銳的聽覺,這就是代償。可能是馬拉松最後一公里,或籃球最後10分鐘,當你對不堪的身體下令“不能放棄”時,為了幫助力量不足的肌肉,就一定得由其它部位代償,這時代償的肌肉可能長度不正常或張力不正常,再來也會轉嫁壓力到韌帶、肌腱、關節,這些組織難免產生些微的損傷與耗損並因自保而僵緊,使的身體需要使用更多肌肉系統來維持關節的穩定。肌力不足使關節損傷,關節損傷又造成肌肉抑制、肌肉緊繃與肌肉的不平衡,於是關節與肌肉便持續互相影響,惡性循環下去,最後就是運動傷害。
痛的地方不是這次運動重點,痛的地方不對稱(特別是跑步,要痛應該左右都痛),就應該當運動傷害處理,三天還不好,為了能繼續運動,去醫院掛號吧!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