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臨終前幾乎都得臥床,差在時間長短罷了,躲不掉。差異很大的是花多久下床,然後又花多久回復生活自理,這就有很大的差別了。

不論臥床的原因是什麼,醫生針對這次手術或治療後明確的交代,躺著別動,或多久多久內不要下床;相信他的交代並且要乖乖配合,這會讓傷口復原更好或讓整個療程更有效。但臥床同時也得付出一些代價,肌肉流失、骨質流失、關節僵硬,這些得在臥床之前自己先準備好。

肌力的降低。每臥床一周,肌力就少20%,倘若臥床前下肢推力有50KG,臥床一周後就剩40KG,第二周剩32G,等臥床結束後復健回復肌力則相當緩慢,每周回復10%已很難得,約4.5周才有機會能回復2周的臥床肌力流失。

臥床時可觀察到尿液中的鈣含量增加,這些鈣都是從骨骼來的。依用進廢退原則,骨骼不需承受重量,就會讓鈣辦退休,反正也用不到,但等到可以下床骨骼要重新負重的時候,要重新徵召鈣回來上班,就沒那麼容易了。更麻煩的是原先退休的鈣可能跑去韌帶或肌腱上班,就是所謂結締組織異位鈣化,讓關節僵硬。

關節也是遵守用進廢退的原則,即然不用,乾脆打包起來收好。人體的結締組織都有一個神聖使命,就是把所包覆的組織保護好,韌帶會限制關節不要亂動、筯膜讓肌肉在固定的方向收縮或伸展,現在關節不用了,體內又有骨骼釋放的鈣,當然善加利用讓關節更穩囉。但這麼一來就加重了下床後的復健難度。

還會有連鎖反應,靠肌肉施壓進行循環的靜脈和淋巴液則因循環不良產生淤滯,可能引起靜脈血栓或水腫。靜脈回流不足以致心臟每次的輸出量變少,所以心跳變高才有足夠血液給全身,心跳變高需由交感神經促進,交感神經促進結果使消化排泄功能低下,以致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、便泌、多尿等,諸多連鎖反應。

許多事情我們仍以包容接納的態度面對,即便這些狀況全部發生,我仍然可以有尊嚴的領受這個圓滿的生命,但有些事情我們的確有能力預作準備,多存肌肉和骨本。我們會存錢以備晚年的不時之需,也可能在有需要時處理有價資產變現應急,但可能更重要的肌肉和骨本一直都忘記存,更麻煩的是缺錢還有子女可以幫忙出,缺肌肉或骨本,別人就一點忙都幫不上了。

文章標籤
高齡 老化 健康
全站熱搜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蘇子瞻 的頭像
蘇子瞻

來去逍遙遊

蘇子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