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正是蘇軾的政敵,大名鼎鼎的王安石。
王安石的新政用今天的角度看,無一不是提振經濟發展,縮小貧富差距的好政策,青苗法讓農民缺錢時向政府借,不用找富戶借高利貸,對國家興利則透過開礦、製鹽、免役等政策得利,讓原先瀕臨破產的北宋總算擺脫了赤字。這時的大詩人蘇軾怎麼說:「國家之所以存亡者,在道德之深淺,不在乎強與弱,歷數之所以長短者,在風俗之薄厚,不在富與貧」,還有更氣人的「王介甫(王安石字介甫)小丈夫也。不忍貧民而深疾富民,志欲破富民以惠貧民,不知其不可也」。
蘇軾之所以被貶到黃州軟禁,應該也就是他「平生文字為吾累」;政府救貧脫困,他說「贏得兒童語音好,一年強半在城中」,政府興水利,他說「東海若知明主意,應教斥鹵變桑田」,政府禁販私鹽,他說「豈是聞韶解忘味,爾來三月食無鹽」。或許未必都在譏諷時事,但看過甄環傳的應該都同意,當時蘇東坡若被處斬不會令人意外,特別是當時新舊黨爭已到有我無他的地步。而王安石卻主動上書宋神宗「豈有聖世而殺才士者乎?」。
蘇軾和王安石都不是壞人,但也不是完人,若把非我族類的一方都視為小人,那也大可不必。禍兮福所依,沒有貶官就沒有後來寫出「大江東去 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」的蘇東坡,後來王安石去世時,還由蘇軾代哲宗寫追贈太傅敕「…….用能於期歲之間,靡然變天下之俗……」。
走出過去活在當下才能看得更清楚,重新找回自己的價值,蘇軾是最知名的漂流木。
全站熱搜